纪念民国教育实业家孙儆(之一)---写在金沙中学百年校庆之际
- 内容详情
- 规格参数
孙儆(1866~1952),字谨臣,号沧叟。清末举人。他是中国近现代金石书法领域的代表人物,民国初热衷于在其家乡办学。因历史尘封,知之者研究者甚少。上世纪大部分年代被定性为地主。
关于孙儆塑像,我做了三次,这次是受托为庆贺金沙中学百年校庆而新作,因孙为该校创办人。首次做是上世纪90年代,但因缺乏人物资料,故其神韵尚缺,也更像地主;第二次做的是和张謇合影的双人全身像雕塑,又得益于张謇的影响,后刊于《中国新闻周刊》(感谢张乐记者)。此次制作,经历小泥塑初稿,其后3d扫描在ZB软件进行数字化加工,还原了一个民国开明士绅的形象,其形,教育家与艺术家兼而有之,总之,不像地主了。
为贺百年校庆,也受托撰写论文一篇,权当凑凑热闹的,因我不是金沙教育人士,是没有语言权的。文章废话很多,总计一万八千余字,题为《民国南通士绅孙儆教育办学理念与艺术审美思想之研究》。
(借“摘要”为心得)本研究通过民国文献考察,旨在剖析他的教育和艺术审美思想,以期总结其贡献与成就的内因和外部动机。首先,从教育价值观、教育办学及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理念三个方面,探讨了其办学教育理念;然后,结合其人艺文成就,探讨了他的艺术审美思想;并分析孙儆教育办学遗产与艺术成就对于后世的影响意义。研究发现有二:(1)“身心”教育先行和“先天论”为核心的“有教无类”与“知行合一”相统一的教育方法,是孙儆教育思想的理论皈依,其本质,即“以真求实,重视实践”,乃为孙儆教育办学理念的核心。(2)“师自然”、“师人”、“求真探索”、“不拘于陈、勇于创新”是其艺术审美风格的主要特点,其核心,不外乎“真”也。以卜见真,求艺术的真率,是孙儆艺术的最高追求。其影响在于:之一,其教育办学,是对张謇教育作为“实业救国”思想的呼应,完善和丰富了民国南通的教育体系;推动了当地教育及整体事业的发展,影响至今。之二,孙儆的金石书法艺术影响了后世书法家的创作思路和风格,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结论是:孙儆作为一位杰出的民国社会多面手,他的爱国情怀是其社会贡献的内因所在;有真之美,乃为大美。其人生对于真理的追求,是其艺术成就发生的外部动机。
(结语---我对孙儆的评价)
对自然的尊重乃为求真,孙儆的教育理念和审美思想无不反映了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总的来说,孙儆两个重要教育观点论,即“身心”教育先行和“先天论”为核心的“有教无类”与“知行合一”相统一的教育方法,即体现了本土儒学教育的“仁”教思想,又吸收了西方美欧进步观点,如杜威思想。可以破茧抽丝的看到,其本质,“以真求实,重视实践”乃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此为孙儆教育思想的理论皈依。另外,在艺术上其“师法自然、再造个性;其次是崇尚传统,融合创新”,其核心,亦不外乎“真”也。诚然,他的以文章交天下友,培养学生以真求实,重视实践的教育思想,可以说,是硕果累累;他对自然的尊重、对前人的学习以及对创新的勇气,这些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影响了他的书法创作、教育理念和人生实践,因而,他对真理的追求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在晚年更加坚实和富有人生内涵。于此认为,孙儆其人教育理念和艺术审美思想值得挖掘整理。
哲学说,真为存在。而有真之美,乃为大美!总结全文发现,孙儆作为一位杰出的民国社会多面手,其一生坎坷悲壮,经历了士绅到商绅,到官绅,再到士绅回归的跌宕过程,社会贡献非同一般,他的一生,贯穿了对于求真的漫漫探索。因此,他的爱国情怀是其社会贡献的内因所在;而其人生对于真理的追求,是其艺术成就发生的外部动机。